跳到主要內容區
 
:::

資訊分類清單

活動宣導

:::

校長介紹

 

江明泱校長學經歷

 

私立聖心女子中學

65~67

教育思想啟蒙:「即使只為救一個孩子的靈魂,也要創立聖心會」

私立崇光女子高級中學

67~6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70~73

班長

臺北市立誠正國民中學

74

實習教師

75

導師

創立全國第1個學校資源回收社團「神奇社」

76

77

臺北市立石牌國民中學

78

導師

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

79

訓育組長

組訓臺北市祭孔國樂團赴日演出

80

81

82

83

導師

擔任第1次教改「自學方案」班級導師

84

教學組長

參與籌設全國第1所綜合高中(成淵高中)

85

導師

86

育嬰假

新北市立安溪國民中學

87

導師

88

89

專任教師

90

導師

國文科召集人,參與第2次教改「九年一貫」

91

輔導主任

安溪國中教師會理事長

92

臺北縣優秀認輔人員

93

臺北縣優秀認輔人員

94

95

96

專任教師

擔任總統教育獎全國決選委員

97

學務主任

獲臺北縣師鐸獎、獲臺北縣教師會第6屆super教師伯樂獎、擔任臺北縣校務評鑑委員、

98

專任教師

臺北縣教師會中學委員

99

100

新北市政府體育處

101~104

輔導員(候用校長)

承辦102年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平面行銷、成果冊製作

承辦102年新北市國際標準舞賽事

承辦三重、蘆洲、淡水國民運動中心BOT營建、營運管理

承辦三重、蘆洲、淡水、中和及板橋國民運動中心公共藝術工程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104~106

特教科承辦中輟相關業務

新北市立柑園國民中學

106-111

校長

核心價值:建立校園環境優化觀念

行政:倡議校園各項教學、活動追求品質精進觀念,建立每週召開行政會議、家長會長參與會議,校務公開化、及時化,建立互信機制。

教務:引進科技教學觀念、段考試題公開、教師嘗試分組教學、社群備課、與俄有約國際教師交流、會考後課程以主題式領域聯合上課、社會科議題式教學、鼓勵夏日課程多元化

學務:持續鼓勵籃球隊精進、射箭隊追求顛峰、社團課程多元化、學生自治市承辦活動

輔導:輔導處遷移位置,完成輔導處軟硬體需求。建置輔導處功能。

總務:重整雨水蒐集系統確實供應校內生態池、菜園澆灌使用、清理及活用生態池、完成運動場重建、開設籃球場寶園門方便學生上下學避開鄭門車潮並方便搭公車學生路線、重新規劃蟲蟲之家面貌進行開放式空間運用。

社區:釐清及完備學校志工系統、建立家長會組織與學校互動優質體系、充分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課程、與在地企業(中國砂輪)合作完成多項校園建設(輔導處、蟲蟲之家)。

幼兒園:充分信賴及鼓勵幼兒園教師發揮創意,活潑營運附設幼兒園。

新北市立鶯歌國民中學

111-迄今

校長

一、核心價值:

(一)倡議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一切為教育」、「成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老師」

(二)一切行事以法規為依據,尤其以教學正常化為教務行政依據。

(三)學校雖老,行事要跟上時代腳步,勿以「我們以前都這樣」阻礙了進步的機會。

二、行政:

(一)建立主管會議、行政會議隔週召開之會議機制,以幕僚概念研議各項校務推動。

(二)力求行政會議為學習型組織,每次會議前20分鐘進行經驗分享,推動行政人員觀念革新、溝通橫向聯繫。

(三)推動「單品管理」機制,活動後進行檢核以為下一次辦理參考,全面提升業務品質。

三、教務:

(一)以教學正常化為教務工作依據。

(二)參加所有課發會、領域會議、教師備課日課程,建立及時溝通、了解教師教學需求,充分滿足各領域課程及教學需求。

(三)親自參加社大有關鶯歌地方史研究,提供教師各種鶯歌地方文化素材,鼓勵教師將在地題材融入課程(部定、校定)。

(四)引進新教育作為(AI科技、Chatgpt、主題式教學、議題式教學)並訂定獎勵辦法鼓勵老師逐步翻新教學法,追求新教室風貌。

四、學務:

(一)全面提升學務處活動品質,培養學生優質藝術素養。

(二)以高品質生活教育養成學生自愛、自主的品德教育、性平觀念。

(三)以系統性體育活動建立學生運動習慣,搭配衛生教育養成優質學生體能。

五、輔導:

(一)完成專輔老師人數、建置社工人員、提供導師充足的輔導助力。

(二)以職探、生涯輔導提供學生充分的適性升學管道。

(三)提供集中式特教班充足需求,鼓勵老師辛勞。

六、總務:

(一)以「友善校園 優質校園」為學校硬體更新之核心宗旨進行設備更新、環境優化。

(二)陸續完成活動中心木地板鋪設、殘障電梯設備、童軍教室、表藝教室、合作社等空間配置。

(三)盡快完成體育組辦公室OA、團輔室、鶯桃路內傾圍牆補強等各項工程。

七、社區:

(一)與家長會密切合作,提供透明、公開校務運作,建立互信及校務共識。

(二)與地方公部門、校友會等合作提升校務。

(三)爭取地方企業(中國砂輪)提供資金支持校務發展。

(四)配合地方需求釋出教師專業協助社區發展。

瀏覽數: